初一語文上冊:文言古詩專練
(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勤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的"論"字讀lún,它是記錄孔子及其門生言行的一部語錄體。
2.課文里有些語匯已經(jīng)做為成語傳播下來,此中有兩個暗示虛心勤學的成語是不恥下問、學而不厭。
*.《論語》六則告訴我們,進修必需有準確的立場和辦法。
*.《論語十則》中論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①句有通假字說通悅,那一則用了排比、反問兩種修辭手法。
*、解釋加點字:
A、不時常B、知理解、體味C、厭怨恨
(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甚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掉臂。
*、選文第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感化?
答:歸納綜合故事發(fā)作的原因。
2、解釋下列詞語
(*)去分開(2)戲玩耍(*)委丟下,丟棄
(*)引牽引,拉(*)顧回頭看
*、翻譯
友人慚,下車引之
伴侶感應羞愧,走下車去拉元方以暗示歉意。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君與家君/期日中,?cè)罩?不至,則是/無信
*、你若何對待“友人”的言行?
答:友人與人相約卻遲到,那是對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來罵陳太丘,那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示。
*、元方那個小孩有哪些特點?請歸納綜合。
答:伶俐伶俐,思維敏捷。
7、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出元方雖小,卻很大白事理?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三)
華歆、王朗俱搭船出亡,有一個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成?”后賊逃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能夠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好壞。
* 、下面句中加點詞與“定華、王之好壞”中“之”的意思不異的一項是(C )
A、 歆輒難之 B、 默而識之
C、不克不及稱前時之聞 D、友人慚,下車引之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俱搭船出亡:一路,都
②幸尚寬:幸而,剛巧
③納其自托:采取,承受
④遂攜拯如:救助
*、給文中加點字注音。
輒:zhé 攜:xié
*、翻譯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
譯:(途中)有一小我想要乘船,?cè)A歆感應很為難。
②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譯:先前之所以優(yōu)柔寡斷,正因為考慮到那種情況了。
*、用原文語句答復問題。
①王朗讓那人乘船的原因是什么?后來,為什么又要丟棄照顧的阿誰人?
答:“幸尚寬”;“賊逃之”。
②華歆認為不該該丟棄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既已納其自托,寧能夠急相棄邪?
7、闡發(fā)故事顛末,說說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么差別?
答:王朗干事只看面前;華歆干事考慮縝密,守信譽。
8、你從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啟迪?
答:一小我要對本身說的話負責,不克不及輕諾寡信。
(四)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長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不雅之。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不雅者。邑人奇之,稍稍來賓其父,或以錢幣丐之。父利其然也,?cè)瞻庵儆拉h(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祖先還家,于外氏見之,十二三矣。令做詩,不克不及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外氏,問焉,曰:“泯然世人矣。”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2、解釋文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就:完成那里是寫好②稱:相當,契合
*、同邑人“來賓其父”的目標是什么?仲永的父親為什么要“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答:第一問對仲永的才氣感應詫異;第二問認為如許有利可圖。
*、標題問題中的“傷”是什么意思?你認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傷”?
答:傷:悲悼; 其父“利其然”“不使學”,仲永被邑人捧殺,末“泯然世人”。
*、縱不雅全文,方仲永的寫詩才氣的變革,可分為哪三個階段?請用原文答復。
答:第一階段: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不雅者;第二階段:不克不及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泯然世人矣。
*、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遭到什么啟迪?
答:人的才氣有賴于后天的進修和培育。
(五)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歐陽修《賣油翁》)
*、解釋下列句子的加點詞。
①嘗射于家圃:曾經(jīng)②無他,但手熟爾:罷了
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同法或意思不異的一組是( D)
A、公亦以此自矜 以錢覆其口
B、有賣油翁釋擔而立 (油)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C、爾安敢輕吾射 無他,但手熟爾
D.康肅笑而遣之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本文所說的事理,能夠用一個成語來歸納綜合,那個成語是游刃有余.
*、“有賣油翁釋擔而立”“釋”意為放下,“釋”的那個意義還保留在一些成語中,?cè)鐞鄄会屖?(寫出一個含“釋”的那個意義的成語)
*、對陳康肅“十中八九”的崇高高貴射技,賣油翁“但微頷之”,那是因為他覺得沒有什么了不起,只不外是手熟罷了(意思對即可),看到賣油翁“但微頷之”,康肅感應“忿然”,可見康肅具有傲慢、自傲或驕傲自卑的心理。
*、除了上面第*題所說的事理,本文還給你如何的啟迪?
即便有什么利益,也沒有驕傲自滿的需要。意思對即可。
(六)
蔡璘,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敦風義。//有友某以令媛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驚詫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令媛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致之。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亡何:wú且父未嘗語我也: yù
2.下列“而”的用法與其他三項差別類的一項是( C )
A.安有寄令媛而無券者 B.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C.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D.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下列句子。
⑴ 重諾責,敦風義。
垂青諾言,重視情意
⑵ 卒輦而致之。
最末推著車子把銀子歸還給了友人的兒子
*.在文段頂用“‖”標出兩個條理,并歸納綜合各層大意。
第一層:簡介蔡勉旃的籍貫與為人
第二層:友人寄令媛不立券,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券在心,不在紙”是什么意思?
字據(jù)在心里,不在紙上。信守諾言,重在心里和動作,而不在口頭上或紙上。誠心守信就會付諸動作,不誠心,就是寫在紙上,捏在手里也無用。
end
聲明:本文來源于收集,轉(zhuǎn)載請聯(lián)絡原出處。初三研究中心尊重版權,?cè)粲星謾鄦栴},請及時與辦理員聯(lián)絡處置。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2022中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