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大黄网站,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免费无码影视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當前位置:首頁 > 包裝 > 正文內(nèi)容

“我們”--集體主義語境下的寫作

巢語芙5年前 (2020-05-22)包裝153
印刷廠直印●彩頁1000張只需要69元●名片5元每盒-更多報價?聯(lián)系電話:138-1621-1622(微信同號)

  汪建輝:“我們”--集體主義語境下的寫作

   我們之產(chǎn)生

     我們是一個復數(shù),指兩人以上(含兩人)。我們產(chǎn)生的同時一定會派生出另外的群體——他們。他們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對手。我們當中含有的成分是:我、你、他;這與他們中的成分一樣。我們與他們分開來看沒有什么區(qū)別,就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但如果將兩者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更大的我們(或他們)時,矛盾就出現(xiàn)了。

     首先從理論上來看:我們與他們是同時派生出來的。如果兩者能溶合在一起而又不同時派生出其它的群體來時,我們就同時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什么概念呢?也許會是:人。

     如果,我們不存在了。而只有:“人”,那么本文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這種關系與我們及他們的相互依存性同理。

     我們之所以形成是因為我們當中的一個最初的原始的個人的號召。那人從一根筷子及一把筷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物理原理。本來這物理原理與人無關,但那人的偉大之處就在于與那人把這屬于物理的原理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雖然有些粗暴,但卻很有效。因為那人的周圍聚集起了一大堆的人——一大把的筷子?

     由前面的那物理原理可以推測出,我們的聚集是為了被用來對付被折的。斷與不斷與對立的那股外來的力直接關聯(lián)。于是我們自然希望我們強大——人數(shù)眾多——目的還是為了被用來對付被折。命運永遠無法改變;但是所做的一切又是為了改變命運的結局。

     這種荒謬感與可悲感一直無法擺脫。

     它成了我們(含他們)的共同命運。

     從邏輯上來說他們出現(xiàn)時,一定有一個第三者在場。不會是別的,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你們。

     就名詞本身來說,我們、他們、你們沒有任何區(qū)別,區(qū)別來自于自身之外。地點、理念、時間等一切的因素都是使這三者形成并產(chǎn)生的原因。

     我們·回頭路

     (敘述只有從我們開始。這并不存在公正方面的問題,因為如果換成他們或你們來敘述,他們或你們就會自然地將角色轉換成我們。)

     我們住在一條大河的兩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之一。很久以來我們的老祖先就在這大河的兩岸生存著——狩獵、播種。包括生兒育女。

     “很久以來?”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多久以來?

     “幾千甚至上萬年以前?”有人回答。

     “那時有沒有渡河的工具?”

     “沒有?!豹?

     “那么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到河的對岸居住的?”

     沒有人知到,但事實上祖先們是居住在河的兩岸的,這已經(jīng)可以從很多的考古證據(jù)中得出。

     對于那些要刨根問底的人,可以這樣回答:“祖先們可以從河流的源頭上繞過去”

     從時間上來說,這不成問題,因為祖先有足夠的時間。

     為了更徹底的以事實來回擊那些疑問者。有人開始了一個偉大的計劃:沿著老祖先的路重走一遍。重演歷史?不,只是為了緬懷追憶。追尋民族精神。

     那人逆著河水向前走著,山越來越高。水越來越細。道路越來越艱難,那人越住前走,心中越生敬畏之感。祖輩們確實偉大。那么大的困難都阻攔不了先輩們的足跡。有一天那人發(fā)現(xiàn)額頭一片冰冷,一片雪花飄落在了額頭上,再住腳底下一看,腳下也踩著一片雪花。隨之而在眼前展現(xiàn)的是一個巨大的雪山。那人接著看見細細的渭流沒有了,而在身邊出現(xiàn)的是一面鏡子一樣大小的水泊。一眼泉?那人蹲下身子,望了水面一眼,看見有一個白發(fā)蓬首的老人在水里望著自己,那一刻那人看見了祖先。找到了,那人找到了。確信了這之后,那人抬起腳輕輕地一跨就到了泉眼的對面——站在河的對面,那人想著,就是那么簡單地過來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那樣,看起來、想起來復雜的像一團亂麻,而只要去做,就會像是快刀斬亂麻一樣,一切難題都迎刃而解,只要擁有一把快刀就行。那人現(xiàn)在順著河水向下走,青山綠樹重新在眼前出現(xiàn),山風迎面拂來,長途跋涉的勞累頓時被清掃得一干二凈。

     那人順著水順著風而來,身影越來越大,隨之一個問題不可避免地到來了:那人由孤獨走來。

     那人其實并不孤獨,他一直都在我們中間沒有走開。有些人認為,事實上那人是一個人上路的,雖然在有些時候那人要路過一些村莊,有一些知情人會出來迎接那人,并將那人圍在中間,但這些情景都是經(jīng)不住時間考驗的。因為不要多久,那人便會離開那些知情者,將那些人拋在身后踏上了孤獨的旅途。因為那人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盡快找到河流的源頭。有些人的思維就到此為止了。事情就那么簡單。有些人卻能夠繼續(xù)暢想下去:那人匆匆的步伐是為了來復制一次我們祖先的遷徒及會合的場面,使那些被我們忘卻的歷史場景,重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這樣那人的背影在這些人的眼里就并不是孤獨的了,因為那人的背上分明背負著我們的沉重的包袱。

     有誰能夠打開那個包袱?

     只有少數(shù)的幾雙手。拿話筒的手,及拿筆的手。經(jīng)過細致的梳理、歸類,我們發(fā)現(xiàn)那個包袱絕非那么簡單。那里面幾乎裝滿了我們的一切。

     那人的身體微微前傾,失去了平衡,但為了保持平衡而不得不帶動起了連慣不停的腳步。

     是什么東西與這些永不停息的步伐聯(lián)系在一起了呢?那就是我們永不滿足的性格,這僅僅是我們在發(fā)展的歷史中的標志。于是,我們看見了在前進中形成在身邊的風,它代表了自然被我們破壞并屈從的結構現(xiàn)象,頭上的黑發(fā)旗幟一樣在風中跳動,像在叢林中奔跑的小鹿,一副生機勃勃的影像。這種聯(lián)系性的確還在繼續(xù)下去:那人的臉在風的磨瀝下,變得像巖石一樣堅硬而富有個性。這正是我們現(xiàn)在所獨具有的本質。從這里我們找到了對應歷史版本的坐標點。

     那人做了如此有意義而又重要的事,他能夠成為領導者嗎?

     不。那人只能成為英雄。領導者從來就不會孤獨地一個人行走。我們時刻圍繞在領導者的周圍。

     那人是英雄,從世俗的意義上來說那人是犧牲了享樂的犧牲者。但我們只要仔細看一看就能從那人的身上看到來自世俗之中的磨練。我們會看見那人的衣服總是破舊的,并在顯眼之處飄墜著幾縷鋸齒形的布條。

     這是不容被忽視的符號,它至少說明一個相互作用的因素:困難與戰(zhàn)勝困難。在細微的意指方向中,有兩個臺階,即困難像一個臺階,而戰(zhàn)勝困難的事件就像放在階梯上的一枚動人的果實。但是這種果實往往都是被包裹在一個不易被人注意的陳舊的裝飾里:那人的衣服破舊,他向我們走來,鋸齒形的布條不加掩飾地在風中飄搖:這正是平凡中的細致變化,它毫不掩飾地傳遞出一個信息:要重視這不對稱的紊亂符號。這種制造出的自然性還告訴了我們一種假設:在龐大的不可掌握的自然之中的一種可操作性。比如那人的衣服雖然破舊,但又不可思議的絕對一塵不染;這種強烈的相悖似的反差直接不容商量地告訴了我們在“操作性”背后的強有力的鐵腕:我們沒有“選擇”的“能力”。

     在一直走近我們的過程中,那人出現(xiàn)在我們眼中的身影越來越大,最后會占滿整個畫面。

     特寫鏡頭由此定格。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看見流淌在臉上的汗水。我們都會流汗,但流汗的意義不同:敵人(即對手)的汗通常是米粒般密密地排列在額頭上的,它已經(jīng)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即——冷汗。從詞語上來解釋是因為緊張恐懼而產(chǎn)生的生理反應。既然這個詞語已作為認知的一部分廣泛地流傳開來,以至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于是我們便無緣再看見這種排列在腦門上的密密麻麻的汗珠了。心虛的人總是要從口袋里掏出一個折疊得整整整齊齊的手帕,將腦門上的汗珠擦盡,以掩飾內(nèi)心的恐懼而帶來的表象的反應。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必須說明,否則極容易被善良的人們忽略過去:那張折疊得整整齊齊的干凈的手帕,與那人的在風塵中飄舞的鋸齒形的衣服形成鮮明的反差(這種反差足以證明這就是為什么形成了我們與他們的原因)。

     另外,我們可以注意向我們走來并定格的那人的汗水是在臉頰上流淌的,它的光明性與公開性,使它們獲得了可以長久地保留在臉頰上的權力。因為它代表了追求與勞動的完美結合,一條汗水的道路很簡潔地把激動、理想及生命的沖動特征粗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種完美的簡約化的總結當然是不愿被人們擦去的,于是它便被特別小心地完整地保留在了那人的臉上,成為了一個生命追求中轟轟烈烈的激動人心的困難與戰(zhàn)勝困難的、看不見刀槍的、看不見鮮血的搏殺的符號象征。

     他們·空間中的坐標

     他們住在一個巨大巨大的湖泊的那一邊。在過去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遙遠到我們完全可以忽略他們的存在。因為那時我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他們。這一現(xiàn)像與我們老祖宗的認識論有關。這種認識論起源于一片遠古的桃林邊站著的兩個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看見這片桃林,這片桃林才存在了?!绷硪粋€人答:“對,看見的才是真實的?!睆哪菚r起我們一直不去關注看見的之外的東西,過著獨立的也是完美的生活。 那種生存的確也逍遙自在,雖然單調(diào),但也悠閑自在,無憂無慮,就這樣一直過了很久很久的天朝帝國般的日子,沐浴在春夏秋冬的自然的風里,無為地搖來擺去如嬰兒般地幸福著;直到有一天,他們來了,突然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在我們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一切。重新開始。

     他們帶來了一本書。還有一種說法:是那本書帶他們來的。

     (這爭論一直持續(xù)到了現(xiàn)在。持續(xù)的時間久了,破綻也就出來了:其實問題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爭論的過程養(yǎng)活了我們中的一大批人。直至我們中的某位個人成為我們的統(tǒng)領。直至最后“我們從不否定什么:我將轉移我們的目光,今后,這將是我們唯一的拒絕方式?!豹?

     我發(fā)現(xiàn)我這時已經(jīng)離開了他們,而又將目光放在了我們的身上,這也許是因為我們阻礙了我看見他們的視線。

     還是讓我用穿透茂密的樹葉而射進林子的陽光般的目光來描述偶然而無序地出現(xiàn)在我眼里的斑點。)

     他們把他們的對手釘在了兩根交叉著的木頭上。兩根被交叉的木頭是特定的形式,在此可以領略到一種夸張,但僅就木頭的本身形式來說還不能夠讓人感到有任何的作用,因為如果想象著從手中拋下一盒火柴桿那么就可以看到有無數(shù)的(兩根)交叉著的木頭,這并不奇怪也不偶然,但是如果看到他們將一個人固定在兩根交叉成直角狀的木頭上時,那種巨大的夸張就呈現(xiàn)出來了:伸展的手臂由于無法邁開的步子而無法擁抱一切。然而一切的意義就在這里:一切又都在這準備著的擁抱之中。等待著;等待的介入使夸張上升到了象征,從而進入了一個形而上的領域。

     于是那個他們的對手在經(jīng)過了這一番的演繹之后奇跡般地成為了他們的形而上的領袖。

     天堂的門瞬時開了,照下了一束形而上的光,環(huán)繞在被固定在十字交叉的木頭上的他們的對手的被醋及汗沾污過的頭頂上。

     由此,他們中的有些人幸運地逆著天上照下的光線在那一刻看見了天堂的一角。

     雖然那道光只一瞬便消失了,但他們中的有些人還是在那一瞬之間發(fā)現(xiàn)了在看不見的地方還有更美好的東西存在。他們就這樣開始了尋找、探索。

     這成了一個民族的歷史,一種浪漫的價值。那發(fā)光的天堂給人以垂直的力感特征,即使在最艱苦的難熬的泥濘里,那力量都能夠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被提取的無畏懼的情緒,仿佛如履平地。

     有些人借著這種力量四處行走,出現(xiàn)在這里或那里,無影的光亮使人產(chǎn)生出愛的溫暖。有些人在行走之后進入到了一個原始的蠻荒之地。路是一只船在海上開辟出來的。海很大,大到不需要有路;海很平展,平展得沒必要有路。隨處都可以去,那么在海上的行走每一個時刻每一截路都是一個復雜的代數(shù),它每一時刻都揭示出時間與空間的巧妙結合的偶然關聯(lián)。愛好算數(shù)的人也許會以萬分之一的懸殊對比來強調(diào)這偶然性的來之不易。也許兼具有智力的興趣,想一想比一比在這巨大的數(shù)據(jù)之中的后果是人為的還是天命的?這樣,在這個問式里就同時誕生了兩個答案:不可抗拒的天命與可以商榷的人為陰謀。

     前者因無法對抗與改變而往往讓人否定其形式外的真實可信。后者因為答案的模糊與軟弱而常常被人從歷史之河撈出來質疑辨別。這樣一來呈現(xiàn)出來的便是勝利與失敗撞擊而出的偉大場面:一種內(nèi)部的寧靜秩序的家園式的籬笆平滑臉龐的逍遙對不甘寂默的因進取而形成的慘不忍睹的面部表情極度夸張的粗獷擴張而表現(xiàn)出來的人類悲劇性的痛苦。

     這是一幅以細致展示來表現(xiàn)的畫面:一個人被一股至上而下的力強行壓迫著跪在地上,那股強大的力還沒有停止 ,還在向下,直到那人的腰也彎了下去,一直到臉貼到地上,成為一個屈辱的符號。從臉上的汗珠及鼻孔的排氣量可以精確地計算出那個人背上的重力剛好等于三座大山加起來的重量。三座大山也僅只使那人成為了這種姿式而沒有斃命就足以說明那跪著的人的承受能力。這從那貼在地上的臉也可以看得出來:那邊的一面當然是看不見了,它被泥土遮蓋著,但從與其相同的另一面還是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這半邊臉上除了汗水、淚水及泥污外就是平靜的沒有表現(xiàn)力的平穩(wěn)的曲線,它讓人不禁懷疑:難道還能夠再忍受

     這一聯(lián)想使人產(chǎn)生了看一看那伏倒以至于與地面平行了的背上的壓著的東西:由于足夠的體積所產(chǎn)生的重量使他可以完全放棄向下“壓”的注意力,而把精力都放在臉部的相應表演上,因此,我們看見那人顯得平靜安祥而審慎。

     你們·重復

     這些都是你們所看見的;

     你們是唯一的旁觀者。

     只是你們什么也不對我們說。

     你們的這種態(tài)度雖不是朋友,但至少也不可以算是敵人。

     在這一方面你們就不顯得那么的重要。而僅僅是一個配角。第三者。第三者可以說是參予者,但也可以視其為逃避者。這一點,主要取決于一種游戲規(guī)則的幕后設定者。

     情形大至總是這樣:雙方的外圍一旦出現(xiàn)了又一方,于是從物理學來說出現(xiàn)了形成三角的三個點,于是便可以形成了三角。這種結構在物理學上來說是一種穩(wěn)定的結構——但這一結論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它在以自私為根據(jù)的愛情面前就成了搖搖晃晃的鐘擺,對于左右兩者的不確定的傾斜成了它永遠沒有歸宿的原因。

     從這里也就得出來一個結論,人不可以為自己設定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就將終身奔波于這兩者之間,而最終又一無所獲。如果要為他的一生來作一個總結,那么可以說,他僅僅是一位中介者——用述事的詞匯來表達就是:故事的展開線索。因此,必要時,人們就可以欣賞“故事”從而使故事的主人在這一過程中退離出現(xiàn)場而成為了邊緣者——你們。

     這種轉換的秘密性與不可知性又決定了人在這世界中的渺小與無知。盡管你們總試圖擺脫孤獨的陰影而走到開放的世界中來,但你們?nèi)耘f不知道你們是否會在行走中如那個鐘擺一樣“過去”了之后復又“回來”。

     有些人說這是誰也擺脫不了的“返回”。這便是那些分析思想家們都很想看見的事情:在輪子一樣的圖景中找到一種結構,從而把握住敘事中的一種規(guī)律:可以從每一個事件中找出它的模式,然后,再將這些模式加起來得出一個龐大的必然規(guī)律。這一工作雖然費時耗力,但它的結果卻可以永遠地使人擺脫出思維的煩惱,而返回到一種無欲的肉體的歡娛中來,從而在極其封閉的自我當中,其它的一切又反過來成為了你們。前面所敘述的變成了你們的群體又在這一個轉化中成了故事的主角:“我們”。

     由此,可以看出:在故事中,人人都在努力爭取成為故事的敘述者。

     我、你、他·小結

     我是我們、你們、他們當中的一員。有些時候我也努力地做過一些獨立的運動。幻想著看一看自己究竟是什么樣。努力也曾有過短暫的成功,但很奇怪,也就是在成功的那一瞬,我突然間發(fā)現(xiàn)看不見我自己了。身邊沒有一件可供映照的鏡子,太大的太廣闊的自由使我可以作任何事情,也可以不作任何事情,在這樣的相互消解中人的意義迷失在一個城市的永遠也沒有人到過的死角中,孤獨地守望著那一串聽的見卻永遠也沒有可能會到來的腳步聲。

     “人通過別人才成為人?!泵腿婚g我全都明白了。

     我們·糧食與精神

     一天晚上,我們被組織在一起去看一部電影。在電影院的椅子上保持著半睡半醒狀態(tài)的那種技巧使我覺得生活的意義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覺得好玩,使勁地使進入聽覺中的聲音和畫面分為兩半,一半讓它進入我的身體內(nèi)部,另一半讓它停留在我的身體之外迷失在歷史的虛無之中。

     那些迷失的內(nèi)容可以使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及容易被忽視??梢圆唤?jīng)意地就被一次渙散的精神所遺棄,而后就在歷史的河流中迷失。

     看一半遺棄一半并非是因為對生活不認真,而是因為這部電影看一半就已經(jīng)足夠推斷出它的另一半。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已經(jīng)足夠可以應付看完電影后而帶來的一系列提問:比如寫一篇觀后感,面對攝影機鏡頭說幾句體會,或在一些集體場合附和著談論幾句。這些都是老路子。從我出生開始,就已經(jīng)習慣了。這根本就不會有什么變化。

     要說有什么變化的那是銀幕下的我們中的她,“A”。A坐在我的身邊,用一個手指頭輕輕地勾著我的大腿,在黑暗中配合著電影音樂極容易把她的指尖想象成一個音樂符號——一顆小小的豆芽菜。那時,那場景中我忽略了她。

     一直到電影散場后,我們沉浸在夜的涼爽中,我才感受到了A的存在,而且A也認為那電影無聊,她從這無聊中得出結論:無聊是被我們遺棄的那一半東西在天空中游蕩,總有那么一些時候,我們會無意撞上它們。A說:“換一句話說:我們遺棄的無聊越多,我們就可能越是無聊。”

     它是什么呢?就是你為了擺脫無聊而作的任何一個動作。

     我突然間發(fā)現(xiàn)我愛上A了。我的軀體通常以兩種方式來告訴我愛的種類:崇拜及淫欲。對于A的愛我相信是前者。因為我除了有一種被扔入大海的感受外,并沒有那種口渴的感覺。

     波瀾壯闊,這是我與A在一起的感受。她常常會使我有一種迷失感,像是要被洶涌的她所淹沒。但這也同時使我生產(chǎn)出許多幻覺:

     “你喜歡西方的那位哲學家?”我問。

     A想也不想(這也是我喜歡她的一方面):“尼采”。

     “為什么”(因為人們都要這樣問,而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問題)。

     “他殺了上帝”A像背書一樣:“多么勇敢啊,他殺死了上帝。”

     “可是,”我遲疑著說:“我總覺得上帝不像是被尼采殺死的,而他僅僅是一個報案者,你看他多么悲涼?!苯又冶沉艘欢文岵傻淖髌方o她聽:

     “我們殺了上帝,我們是他的謀殺者?!苯又恼Z言變得隱喻、陰沉而怪誕,“太陽已經(jīng)被消滅了,夜已經(jīng)降臨,天愈來愈黑,我們在無盡的虛無中犯錯,地球松脫于太陽,我們被剝除了所有堅固的支撐,我們前仆后跌,步履踉蹌……”我接著說:“你看,我們在這里并未見到尼采的兇惡,相反的,看見的卻是絕望、驚懼?!?

     他們·上帝

     “上帝死了”,這句話確實是尼采借查拉斯圖特拉之口喊出的。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上帝真的死了”。那么是誰殺死了上帝呢?沒有人知道,于是人們將目光聚在了尼采的身上,并想當然地推理:既然尼采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看見上帝被殺的人,而他又指不出那個人是誰,可見兇手就不會是別人,而一定是那個喊出“上帝死了”的人——尼采。

     其實,尼采只是一個報案者,他清醒地看見人在物欲中,正牽著科學的手而漸漸遠離上帝。上帝正在人們的意識中淡淡地不為所知地隱去,沒有人發(fā)現(xiàn)這個微妙的變化,因為生活是那樣具體、繁雜,而只有因“瘋”了而被生活拋棄的尼采才能看見這一驚人的圖景,于是他更加瘋狂地四處奔跑并高聲警示人們:“上帝死了,上帝死了。”

     真的,是人殺死了上帝。人與上帝就像是生長著的樹的根與冠一樣,這兩者正隨著時間的過程而逐漸遠離。

     對于實用主義濫行的現(xiàn)在而言,現(xiàn)實的問題是無法回避的。盡管這些問題無聊得令人厭煩。

     他們的故事是成功的故事嗎?的確是。他們的故事是快樂的故事嗎?那就不一定了。

     在他們,一條河只是推動渦輪機轉動的能源,森林只是生產(chǎn)木料的地方,山脈只是礦藏的地方。今天的時代人們不再和自然做形而上的獲益匪淺的對話 ,而只是和自己的產(chǎn)品碰撞出物欲的火花。

     尼采早在一百年前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因此他一生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知道人就要失去關愛著他們的上帝,人正在以一種無法想象的方式與上帝疏離。他在痛苦中感覺出人把自己拋

     入了孤獨的深谷不能再向上帝祈禱,而這對“肩負的是人永遠也無法肩負的重擔”的尼采來

     說,一生因此將永遠得不到平安。

     他們與上帝發(fā)生了決裂,而尼采卻還能感覺到上帝,這是他一生都環(huán)繞著的最深的痛苦。針對這,他們當中有人說:“我們只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不想諦聽上帝,而不是堅持非要在想聽到上帝的地方聽到上帝的話語不可?!蹦岵蓵r時都可以聽到上帝的聲音,因此作為一種解負,尼采拋棄了上帝。

     他·小結

     他在他們當中所采取的詆毀上帝的形式是前所未有的。他深知自己走得太遠,因此他一生都萬分痛苦。他知道如果他不詆毀上帝,人也將要失去上帝。

     人正在以一種上帝也無法想像的方式來和上帝分離。他在痛苦中感覺到人把自己拋入孤獨的深谷,孤獨的恐懼超過人自己的有限的想像力。他發(fā)現(xiàn)真實可愛的人性被大幅的簡化,使人難以承受生命的自我,在內(nèi)心深處變得軟弱而自私,得不到足夠的力量走出內(nèi)在的自我來和別人相交通,并在一起作伴找尋天外的上帝之樂園。

     人與神就像是“一棵樹的根與梢一樣,隨著成長的過程而在時間中漸漸遠離?!豹?

     你們·放棄

     你們從不否定——“你們將目光移開,放在虛無的山水之間說:這就是我唯一的放棄方式?!豹?

     你們一齊將臉側向一邊,一齊將目光放在空間中的某個地方——具體在哪里要根椐視力的好壞來確定——這使我們覺得有些難進入你們。因為你們假裝看不見,而使我們對自己的存在缺少了信心。

     有一刻我認真觀察過你們,發(fā)現(xiàn)你們除了有很相似的統(tǒng)一以外,沒有任何其它的特征。

     我意識到認識你就可以認識你們。這對于我來說可以減輕我的工作,而對于你們來說你們則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注目著望你。從你紅潤而富有彈性的手指開始,我極想看出你合在胸前的雙手里的秘密。我仔細來思考這雙合在一起的手,從表面上可以得出判斷,你已經(jīng)選擇了,并將所選擇的合在雙手中。但是當看到那合起的手打開時,就會看到那雙手里一無所有??湛杖缫?。這樣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雙手在選擇之時,發(fā)現(xiàn)沒有可供自己選擇的東西,于是便只有放棄。 將雙手合在一起是在說:“我選擇了?!焙掀鸬碾p手中空無一物是說明:“我所選擇的是我所不需要的。”

     于是你放棄了。

     放棄是一種狀態(tài)。它反映出了你不需要的東西。這也是優(yōu)越于別人的一種表現(xiàn):對于那些你已經(jīng)滿足了。

     根據(jù)這一結論,可以得出一個更進一步的推理:“滿足的東西越多,就優(yōu)越于別人越多”。

     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放棄的東西越多,便是因為滿足的越多。

     在細微而復雜的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可要可不要的。這些東西對于你來說是肯定要放棄的。于是,在不斷的放棄的過程中,你的生活就只能剩下一個簡單的框架。通過對這框架的仔細識別,我發(fā)現(xiàn)它組合成了兩個字:“活命”。即拋卻了靈魂的皮囊。

     你·小結

     你最終沒有被人殺死。在這一方面你是幸運的。但從另一個側面來看,被人殺死,必須具備被人殺死的條件——活著——你沒有真正地活過,所以你不具備被人殺死的條件。

     以這種方式,你達到了不死的目的——永生。

     我們·河流的形而上實現(xiàn)

     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來說,河的意義重大得使河已經(jīng)不成其為河了。

     而且隨著時間的積累,它已由形而下的地面的最底處上升到了形而上的歷史的最高度。

     由此,每個歷史時期都必須有圍繞著河而引出的故事:現(xiàn)在來看一看情節(jié),在形式之外流逝的枝節(jié),概念會把它全盤吸收。距那次沿河行走的壯舉之后,有人又借助歷史的發(fā)展而帶來的必然的進步而產(chǎn)生的先進的物質要一步即從河的這一邊到那一邊。這一行為因歷史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成為了一次創(chuàng)舉。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概念就已經(jīng)被確定了:短短的助跑跑道代替了過去的冗長的歷史,而跑道的盡頭翹起的最高點(起跳點)代表著現(xiàn)在的此時此刻,而河的對面的一堆用來阻攔先進的機器的紙箱子,象征著歷史的終結——目標。這一過程從時間上來看簡短、有力而具體,但從意義來看卻是概念化的。與形式相反,它充滿了一種境遇;一種原因與結果、動機與意愿的一種密切關系:借助概念,一種未來的完整的歷史被置入精確的計劃之中。

     速度。角度。重量。公式。結果。

     結果是被公式確定的,它提供了一種豐富的、實際的、天真的、無可爭論的后果。它是我們喜歡看到的不傷腦筋的對歷史的注解。

     但同時,這種出現(xiàn)在眼前的結論又是順從人意的,近乎透明的,它參予了一種個人國家意志的宿命性結論:它成為了國家機器的“那一只手”借用的“動畫圖片”。

     結果是必然的,但它的表達與傳播仍然有可能是零散的,因為它不是“自然的”。所以,向同一歷史提供可比性的類比就是顯得非常的必要——

     有時這種可比性的類比確實是“無心”的,這些“無心”的事情能否成為“可比”的對稱,取決于幕后那些“有心”的目光注視的程度:那長長的聯(lián)在江兩岸的細而堅韌的鋼絲象征著一條彩帶。盡管我們在那根鋼絲上根本就看不出令人賞心悅目的顏色(相反的卻有些黑銹的斑點),但我們還是可以用文化付予了我們的靠不住的想像力來將它鍍上彩虹一樣的顏色:

     看,那不就是飛跨在江的兩岸的彩虹嗎?

     “是的,我看到了那仿佛是……”

     看,那彩虹鮮艷得就像要流淌到人間一樣。“是的,我看到了,那是彩虹?!豹?

     多么美啊,彩虹!

     “是的,多么美麗的彩虹?!豹?

     (彩虹中一個高大而英俊的男子站著,手中平平地端著長長的平衡桿,他試著向前邁出了第一步——就在這時江的兩岸數(shù)百個回教徒念起了古蘭經(jīng)——接著第二步……后來他幾乎是小跑著到了江對岸。兩岸的人沸騰起來了,大家歡呼著跳躍著迎接這位剛剛成了英雄的民族英雄……)

     以上是記者的初發(fā)稿。在見報時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就在這時江的兩岸數(shù)百名的回教徒念起了古蘭經(jīng)”這句話了。它被編輯刪去了。因為它潛藏了“無心”者所無法看破的一個致命的隱患:

     他走過去了,是因為那本經(jīng)書保佑了他?而問題又在于那本經(jīng)書與我們的信仰無關。這樣這個事件對于我們來說就失去了積極的作用,而很有可能走向反面。

     可見刪除掉這句話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坝行摹钡木庉嬍刮覀冊谡_的道路上走得更舒坦了——即使是在走鋼絲這樣的特殊的條件下也不例外。

     這里,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需要忽視細節(jié)的現(xiàn)實。因為細節(jié)往往會使節(jié)外生枝。

     “節(jié)外生枝”對一個專制的只講主流意識的社會形態(tài)來說,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征象。

     他們·歸還

     有東西借給別人,使自己成為債權人,是一種富有的象征。它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字:有。

     然而,被別人拿著兇器逼著拿出自己本來就不愿意出讓的東西那就是被搶了。

     有東西被搶走至少證明我們是“有”的。而被逼又證實了他們的強大。

     有與沒有有很大區(qū)別。沒有的人在遇到強盜時可以說:要錢沒有,要命有一條。強盜最怕遇到這種人。因為命是最不值錢的,不僅不值,而且還要花去銀兩。這種情況下強盜通常要落荒而逃。

     誰說沒有的人什么也沒有?在這時,它的價值就體現(xiàn)出來了:多就多損失,少就少損失,沒有就不損失。這時的沒有不亦樂乎。

     以上是強盜的正常邏輯。道理簡單通俗而消極。

     下面的強盜故事可以說是百年一見:

     一個強盜在走向文明的路上,遇見了一個一手拖著一串兒子的農(nóng)夫,強盜由于剛從野蠻的角斗中爬出來,身上自然是帶著有一股血腥與殺氣。農(nóng)夫見了遠遠地避向一邊,想等強盜過去了,自己再上路。

     強盜經(jīng)過農(nóng)夫及他的孩子們,但由于農(nóng)夫的孩子的眾多使強盜無法穿過農(nóng)夫及他的孩子們。在不斷地重復的同樣的面孔中,強盜向農(nóng)夫提出了一個要求,要向農(nóng)夫借他眾多的孩子中的一個來喂養(yǎng)。

     農(nóng)夫望著強盜的還沒轉變成為文明的野蠻的面孔,心里頭說服自己害怕他。農(nóng)夫對自己說:“是因為他的強橫我才把兒子借給他?!笔聦嵣希r(nóng)夫還在慶幸自己御下了一個包袱。

     走向文明的強盜,因為文明的召喚而給了農(nóng)夫留下一個借條,說是一百年后再把農(nóng)夫的孩子歸還給他(其實這只是一個隱喻,因為一百年后,所有的當事人都死了)。

     可是到了一百年后,有一天農(nóng)夫的孫子, 偶然看見那個原來被認為是被遺棄的悲慘的同宗兄弟時,發(fā)現(xiàn)真正悲慘的不是他而是自己時,心中涌起了一陣說不出的酸楚。

     同宗兄弟身上的因文明而帶來的寶石般的光彩,使他們羞恨交加,他們開始尋找原因。追問上一代人:為什么?出乎意外的是,追問的結果是一張老祖宗無意中留下的那張借條。

     于是,一個討回的愿望在他們的心中升起。而且得到的欲望也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有把握。因為他們知道在文明的法典里“有借有還”是基礎中的基本。也正是因于文明的法典他們將他們的兄弟還給了他們(至于以后怎樣,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還無法知道,因為那還需要過一段時間。而我們的現(xiàn)在正處在這“這一段時間”之中。)

     這就是從功利主義者的角度來看,文明被愚昧擊敗的經(jīng)典之作。

     你們·看見了虛無

     你們的上進心很強——嫉妒每一個比你們過得好的人,并設法將他們的雙腿拖住,這就是你們唯一表達出上進的方式。

     在那場因文明的法典的尊嚴而很順利地就完成了的歸還中,你們將房門關上,做出一副不聞不問的清高表象;而在屋里,你們卻將臉緊緊地貼在用獨特的技術加工制造的單向玻璃窗上向外窺視。

     你們是旁觀者,你們成了唯一的旁觀者。

     旁觀可以造就另種美感——觀賞。隨著觀賞的內(nèi)容的性質的變化,可以改變并造就旁觀者的特別個性。

     在這個意義里,被觀察的成了決定觀察者命運的因素。

     悲劇在眼里出現(xiàn)了很久,并始終沒有使眼淚流出來。于是,冷漠的理性就出現(xiàn)了。面對悲傷的場景,它成了避開一切的理由,像目光碰見了卻又最后確信不會碰見它一樣,偷窺成了一種形式、習慣,沒有絲毫的意義,看見了就跟沒看見一樣,看見了任何極端不相同的東西就像只看見了一個同樣的東西一樣。

     你們的臉貼在玻璃窗上,只是為了表達你們的生命形式——活著——及其表代著你們的特性的個性。

     像目光沒有一瞥不會碰到東西一樣,雖然它們被你們在你們的個性里化解成了一樣的虛無,但是如果放一只筆在你的手上,你還是能用它畫出一個O形的圖案的;這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這是把天與地連接起來的一種方式?這是一個空無的預示?這是一只貼在玻璃上向外窺視的眼睛。

     你們由于將臉貼在單向玻璃上向外窺視得久了,所以,你們的臉在漫長的歲月歷史中逐漸趨于平坦。(有人認為應該把歲月歷史改為歷史歲月。但我還是認為不改的好,因為你們沒有歷史而只有歲月。)

     他們·總結

     為什么強盜會成為文明人呢?強盜是一種混亂和一種近乎于迷亂的狀態(tài):它是正統(tǒng)社會群體中出現(xiàn)的反常的群體;甚至可能是悲劇的制造者,因為他們有別于一般的規(guī)則,

     但這些有別于規(guī)則的行為確又賦予了社會以一種有力、猛烈、激情、粗獷的不確定形象:是必然的強勁和激發(fā)想象力的因素。與社會的基礎穩(wěn)定相比,他們破壞穩(wěn)定而又重建激情之后的基礎形態(tài)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

     猶如“他們·歸還”中敘述的故事一樣,文明以一種高貴的姿態(tài)將他們收養(yǎng)的心愛的兒子送還給了尚在蠻荒中摸索的他的同宗兄弟。在送還時他們的心在流淚。在送還后望著那親手養(yǎng)大的愛子的健康背影,他們在擔憂他以后的命運。他們在心中問自己:“為什么一定要把他送還回去?我們完全可以放棄過去的歷史留下的難題,因為過去的本身就是混亂的不可理喻的。我們是在重復過去嗎?我們是在重復混亂嗎?”

     在疑問中,他們聽到了來自天空的聲音:無論如何你們不能違背文明的基礎——信譽——如果沒有它你的現(xiàn)在及以后將會成為混亂而狡詐。

     我們·“愛”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愛,由于人數(shù)之眾多,所以有人對愛的復雜所產(chǎn)生出的雜亂紛呈而表現(xiàn)出了憂慮。

     于是,有人開始在眾多而雜亂的愛中尋找一個統(tǒng)一點,一種過去、一種現(xiàn)在、一種將來都可以通用的愛的版本。這可能是一本最普通無味的書,而卻又是最實用的,雖然它有可能會有些粗暴,但我們還是要承認:它是最實用的。

     實用存于一種整體的可操作性:我組織它,我操作它,我認定它,我用一個拳頭握緊愛,然后將它拋灑在一個故事之中,在統(tǒng)一的背景中制造一個群體的哀慟或喜悅的場面讓所有的人感受著壯觀而仿佛身臨其境 。因此,這就成了一出戲。每一個人都是演員,每一個人都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作為沒有觀眾的一出戲,唯一的可作為觀眾的人就是導演。

     導演戲里戲外一把抓,作出一付很疲倦的樣子。因此,我們看見了導演額頭上深藏著智慧的皺紋在不斷地加深(這里包含了一個因果關系:導演越忙,額頭上的皺紋就越深,深藏的智慧就越多。反之亦然。)我們甚至還可以看到導演的屋里的燈通夜未滅。他在為這出戲工作著,不分晝夜;他在為我們工作著,而全然不顧額頭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越來越深。

     為此,我們感動的流淚了,透過模糊的淚眼,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都愛著——我們都愛著我們的

     導演。

     這就是我們的——唯一的——“愛”。

     你們·目睹

     你們是旁觀者,你們是唯一的旁觀者。

     你們看見了這一切,卻從不伸手糾正什么;因為你們相信凡是發(fā)生了的就是——自然。

     我們·建設與破壞的七三開

     有一群人——絕大多數(shù)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在原來城市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更新的城市。“更新”這個詞一開始就讓人們憧憬,因為那是隱藏在時間之后的畫面。一想到這里就讓我們顫栗,因為從現(xiàn)象來說,我們應該是親手撕開時間的人。這種榮譽使我們的手長期長滿了繭皮,同時這也是為了抗拒“更新”的事物所夾雜著的不可預知的鈍形利器。這樣看來我們也同時面臨著危險。危險在于撕開的時間后面是什么。一張魔鬼的臉與其尖長的利爪當然是我們最不愿看見的。

     這也是成為令他們提心吊膽的原因,因此在我們的顫栗中就多少帶著點發(fā)抖,具體有多少呢?在這個組織龐大的城市,就必然會有一個專門的機構來運用各種知識或公式計算。

     七三開。這是答案。答案簡單得讓人不敢相信在那些龐大的公式后面居然得出的是這樣簡單的結論。

     但是,結論就是結論。這不會有人懷疑。

     只是,從字面來看,這個結論顯而易見的是不完滿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從數(shù)據(jù)中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本來這個結論完全是獨立的,沒有人愿意去打破它寧靜的迷夢。

     可是,沒有人愿意去干涉它并不等于它就可以像現(xiàn)在這樣繼續(xù)下去。在時間的河岸——歷史的細沙上漫步的城市的唯一一個設計師,將兩只手扶在一張桌子上,用嘴巴隔空咬著一個玉米狀的東西表示出了自己的憂慮。坐在桌子兩邊的人立即感到了肩上的一副擔子從無形的虛空中壓下來。對于肩上的擔子,也有所講究,不能沒有,那樣容易被別人從整體的社會中給拋出去——并且將你忘卻;也不能太重,那樣也很有可能被別人趕上并超過。具體應該把肩上的擔子保留多少為合適,每一個心里都有一桿秤來進行表決,結果又是七三開,把三分善意策略地留在肩上,把七分果斷堅決地拋入群眾之中,讓每一個人都沾上一點,這不僅體現(xiàn)出了一種承讓,而且還有效地傳遞出了一分公眾的意識與責任。

     卸下身上的包袱的辦法有很多,這里提及的只是其中一種;有一個部門專門為城市的建設者們提供一張張的圖紙并在圖紙的右下方限定具體的日期以便在時間的河流中有一個清晰的空間顯現(xiàn)出來的面目。

     憑著面前厚厚的一疊的圖紙,建設者們有條不紊地根據(jù)右下角的時間將圖紙一張張地翻開,這樣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就是似曾相識的畫面、圖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人們逐漸地接受了這一理論:歷史是由勞動人民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

     當完整的建筑一座一座在時間的后面,意料之中的在人們面前逐次展現(xiàn)了之后,一開始人們還欣喜欲狂,舉杯祝賀自己扼住命運的喉嚨,并隨時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喜惡來決定它的死活、存亡。長時期以來,人們就一直保持著欲殺又不忍的狀態(tài),做一種劊子手狀。殺是一種需要,不殺是一種仁慈。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在這之間徘徊,以至迷失在了選擇之中。久而久之,就變得麻木而優(yōu)柔寡斷起來。

     本來,這種狀態(tài)對自己并不會有什么害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美德,但對于一直認為有一個狼一般的鄰國的城市來說,這種秉性顯然就是極端危險的。

     正處于彌留之際的設計師,在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中清醒地看見了一個極富寓意的征兆。一個老者在夢中向他出示了兩個蘋果,令人費解的是,老人一只手攤開托著一只蘋果,而另一只手則緊緊地握著。這給了設計師一個警示,使他的智慧在這一瞬間被一束光明照亮,他明白了那兩個蘋果的含意:一個代表著物質,一個代表著精神。

     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從他的手上以勞動的條件拿到我們所需要的物質,卻無論如何也拿不走我們所需要的精神。

     我·自析

     我

     我猶豫地懷疑是人類覺醒的前兆

     沉默突然降臨

     使寧靜像一根繃緊的琴弦

     我的生命在高處呼喊

     “啊,我死之后

     假如你還愛我, 請給我一面不為感情奴役的鏡子

     就在靈魂中

     就在視線中

     就在鏡子中辨別是非、真?zhèn)巍豹?

     自我

     物質在時空中自由漫步

     一顆心早已灰死

     在那個無雨的夜晚、所有的記憶都已沉寂

     我想著一個精神世界

     自己把持著大門 

     開

     或

     關

     偶爾有物質闖進來在碰到心時我都要慘叫一聲

     我與自我

     我們坐在那兒很久 ,直到黎明

     我撫著你的肩臂

     “看著我吧兄弟,我們兩人都是一面鏡子”

     你可以不對我說什么,而我也可以不說

     直到死亡

     直到一只手從地下伸出扯住我們的衣角說

     “來吧,你們”

     哦,兄弟,我的兄弟

     我們誰去死?我們誰去死?

     我與我們

     父母、國家根據(jù)一種程序制造生命

     在人類中這種普遍性如此廣泛

     以至人都一樣地生存、思想

     一個孤立的人

     一個獨立的人

     一個無法投入人群的人

     人們便拋棄了他人們便殺死了他

     人們并遺忘了他

     我們·舉手的工作

     每隔數(shù)年,我們都要舉辦一個舉手的盛會。

     舉起的手的數(shù)量之眾多,通??梢杂蒙謥硇稳荨I值墓δ苡袃煞N:一是它代表著一種財富;另外它還有一個隱秘的功能——迷失。迷失的原因是森林的巨大及繁復。無數(shù)的同一性陳列出一個迷宮,找不到可以參照的例子,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視為一樣的起點、或終點。但是如果站到一個高度上向下俯視,那么,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任何地方都不一樣。因為每一個點對迷失或走出都起著決定性的因素。遺憾的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無緣站到那個位置上去。

     能夠站上去的人,不僅可以發(fā)現(xiàn)森林里迷失的人的坐標的不同,甚至還可以看到森林之外的任何地方都無法一樣。那是代表著更大的自由。

     自由是一個讓人頭痛的主意。因為它有可能成為脫離森林迷宮的可靠的理由。

     因此,防止自由的進入就成為森林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必須將處于森林中的人拉至森林的中心,緊緊圍著中心的一個點,以最大限度遠離森林的邊緣。

     從森林的中心點,向森林的邊緣遠遠地望去,那人發(fā)現(xiàn)我們的道路還很長。漫長的甚至連卡夫卡的那個城堡的影子也看不見(卡夫卡必竟還看見了那個城堡)。

     于是他發(fā)現(xiàn)我們還處于一個發(fā)展的最初階段中。

     “最初”,這一詞很有寓意。它至少包含兩個意義:第一、由于是“最初”的,所以表明我們與野性的時代很近,由此就當然必須保留有一些野蠻的、專橫的、無恥的性質。它雖然不完美,但卻又是必然的過程。第二是最關鍵的,同時也是最隱晦的,它暗示著,我們還要被這一理論帶領著走很長一段時間的黑路,摸索很長一段時間。這段路的長短就“最初”這一詞來分析,還很長、很長,也許要搭上我們的兒子、孫子、及孫子的孫子……

     我們?yōu)槭裁床浑x開那個中心、自己走出森林的迷宮?有人發(fā)現(xiàn)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失去了祖輩們的勇敢與無畏的犧牲品性。其實,我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權衡利與蔽?!豹?

     我們、你們、他們·焦點

     以一個故事來作為本篇的結尾:

     玉皇大帝帶著他的愛臣風神、雨神、雷神出來巡視,這一天玉帝忽然心血來潮曲指一算,知道人間將要受到一場洪水的洗劫,這時他的腦袋里傾刻映出了人們悲哭慟天地在水中掙扎沉浮的境象。玉帝頓時動了惻隱之心,他對身邊的一位使者說:你下去告訴人類讓他們搬到高處去,因為他們即將受到洪水的洗劫。天使來到了人間。啊,這么多人,我怎能一一告訴他們呢?天使在街道上徘徊著。第二天他在人群中看到一個小姑娘躲在一個角落傷心地哭著。天使想她一定是在為自己擔憂,她是一個愛自己的人,于是他走上前去對她說:“小姑娘,要發(fā)大水了,快搬到山上去住吧!”其實她只是為了能夠得到一串冰糖葫蘆,小姑娘恐懼地看著他,像是面對一個瘋子。天使傷心地走開了。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他都在萬分焦慮地徘徊著,第六天,一個老人來到了他面前,說:“我的孩子,你正在為什么事煩惱嗎?”天使告訴了老人。老人又說:“你為什么不去報告縣官呢?!闭f完,便不屑地走了。于是天使來到了縣衙要求見縣官,守衛(wèi)告訴他:縣官正在為人民而操勞,任何人也不得打擾,直到第七天縣官才招見了他,天使顯了一個神跡后,告訴縣官他是天使,玉皇大帝派他來救助人類。因為后天人類將遭受一場洪水的洗劫??h官慌了,馬上派出快馬去京城向皇帝報信,信使一路上馬不停蹄,當他到達京城時已是第十天了。皇帝聽了消息后立刻帶著身邊的一位愛妃出宮向山上奔去,當他剛剛到達山頂時就聽見山下轟轟一陣水聲大作,他回頭望去:山下已陷入了水的包圍之中。這一天,玉帝帶著各路神仙在天上觀賞他所拯救的人類。可是山上只有皇帝、皇妃及縣官一家,其它的人則在洪水中掙扎呼叫。奔波了兩天兩夜的正趕到山角的信使也被洪水給卷走了。玉帝大怒,叫來天使,天使說我已經(jīng)告訴了縣官。玉帝又傳來了縣官,縣官說我已經(jīng)告訴了皇帝。玉帝又傳來了皇帝,皇帝說是龍王發(fā)的大水該他負責。玉帝又叫來了龍王,龍王說可并沒有誰給我規(guī)定、限制些什么啊!

     玉皇大帝不說話了,因為再追查下去,就會挖掘一個驚人的秘密。于是他一直不說話,一直將這個秘密藏到今天。

收藏0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