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么不能丑化自己的死對頭項羽?
你和什么樣的人競爭,就決定了你是什么層次的人。一個豁達大度、有格局的人自然不會輕易污名、貶低自己的競爭對手。
現(xiàn)實中,劉強東就曾評價馬云:口才很好,任何時候都喜歡站在更高層。
歷史上,曹操對自己的死敵也給予充分肯定。對孫權(quán),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對劉備,他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武俠里,東方不敗盛贊令狐沖劍法高明,而令狐沖也承認,若論單打獨斗,自己絕不是東方不敗的敵手。
真正的英雄,達到一定境界的英雄,對于自己的對手,從不吝惜溢美之詞。
項羽死后,劉邦也是發(fā)揚了自己風格。
一方面,劉邦拿著項羽的頭顱去招降項羽原來的封邑魯?shù)氐陌傩铡R馑际侵鲙浂家呀?jīng)死了,你們也快點投降吧!
另一方面,劉邦以魯公的規(guī)格將項羽安葬在穀城,而對于項羽的同姓宗親,劉邦并沒有趕盡殺絕,而且全部賜姓為劉。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
有人說,劉邦的做法目的性很強,但在殘酷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下,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舉個清朝的例子。
清朝建立儀式,尤其是順治初期,清軍對明宗室展開了殘酷的屠殺。明朝皇室成員,“盡皆誅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前朝皇室宗親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性,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扶持利用,后期出現(xiàn)的“朱三太子”案,一直讓康熙惶恐不安,夜不能寐。
當然,清朝那時候是在皇權(quán)統(tǒng)治了1800多年后才出現(xiàn)的舉動,也是不得已的做法。
而劉邦所開創(chuàng)的漢朝,在秦朝之后,那時候儒家思想還未改變?nèi)藗兊男闹悄J剑蕶?quán)還沒有深入人心,劉邦沒有必要對項羽宗親趕盡殺絕。
這是由當時的大環(huán)境決定的。
劉邦拿著項羽的頭顱去招降,并且以魯公的規(guī)格安葬,無論是軍事上的慣用做法,還是政治上的籠絡(luò)人心,都不能否認劉邦大度寬容的一面。
劉邦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佩服的人不多,項羽就算一個。
楚漢之爭打了四年,劉邦敗多勝少,很多時候都是灰溜溜地逃走、夾著尾巴做人。一定程度上,劉邦要感謝項羽的不殺之恩。
此外,劉邦還要感謝項羽為自己貢獻了那么多的人才。
韓信、陳平、英布原本跟著項羽,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最后都轉(zhuǎn)投了劉邦,成為大漢立國的三根柱石。
劉邦是了解項羽的。
當項羽抓到劉邦的父親,準備要煮了他。劉邦卻對項羽說:“你我曾結(jié)為兄弟,那么我的父親也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親,就請分我一杯肉羹吧。”項羽氣得咬牙切齒,但并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
劉邦采用的就是最為現(xiàn)實的生存哲學,只要能活下去,那顧什么恩怨呢?項羽死后,對自己沒有威脅后,劉邦更不會對他的宗親趕盡殺絕了。
值得一說的是,劉邦以魯公之禮安葬項羽,只是承認從前在楚懷王身邊作臣子時的身份,不承認他作為天下諸侯總盟主以及霸王的身份。
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劉邦的大度也是建立在沒有的利益沒有受損或可能受損的基礎(chǔ)上。項羽已死,他沒必要丑化項羽。況且,從過往來看,丑化項羽,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丑化劉邦他自己。